-  李成虎;翟雪宁;王学俭;崔建荣;杨亮;为筛选出适宜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种植的优质谷子品种,为谷子高效栽培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10个谷子引进新品种为试材,在海原县武塬村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农艺、品质和经济性状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生物量、产量、矿质元素积累方面差异较大,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3的谷子品种分别为长生13、大金苗和赤峰谷子,建议作为主推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上述3个品种的产量位居前3,分别为352.9、297.4、283.5 kg/667m~2,长生13的单穗粒重、膳食纤维和铁含量均为最高,大金苗的株高、单穗重、秸秆重和铁含量较高,赤峰谷子的单穗重和维生素B_2含量均为最高,单穗粒重、能量、淀粉等指标值也较高;单论品质性状,张杂谷13号、陇谷2129和双谷1号表现较好,建议与主推品种搭配种植。 2025年09期 No.480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戴力;刘腾飞;赵杨;方宝华;周政;胡文彬;刘烨;赵正洪;早熟型再生稻种植模式最早是为解决积温不足地区再生季低温减产和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双季稻种植难这2大核心矛盾而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迭代,目前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该文阐明了该模式对“稻—再—油”轮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了早熟型再生稻与传统型再生稻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综述了该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示范效果,并探讨了该模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再生稻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48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张道微;董芳;项伟;张亚;黄艳岚;董文;巩养仓;张超凡;为完善彩色甘薯高效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稳定遗传、高产优质的花紫心“冰淇淋”甘薯新品种,本研究以携带IbMYB1-3紫色基因的彩色种质资源‘紫叶’为母本、以杂交亲和性良好的‘湘薯99’为父本进行定向杂交,从517株杂交子代中筛选出104份薯肉呈花紫色分层的株系材料,成功选育出‘湘妃1号’‘湘妃2号’这2个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新品种。以‘南沙一点红’为对照,通过品比试验、多点鉴定试验和生产试验,系统评价了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结果表明:‘湘妃1号’‘湘妃2号’鲜薯产量分别达27 590.4、30 269.5 kg/hm~2,较对照增产38.7%和52.2%;品质分析显示,‘湘妃1号’‘湘妃2号’的花青素含量分别为4.77、15.39 mg/100g,蒸煮后口感糯、甜,质地细腻,具板栗香味且粗纤维含量低,食味评分较对照分别提高15.5、17.5分;抗病表现为抗黑斑病和中抗薯瘟病,但易感根腐病、蔓割病和疮痂病。综上,基于IbMYB1-3基因的定向杂交可有效改良花紫心甘薯品种,新育成的‘湘妃1号’‘湘妃2号’兼具高产、优质特性,为彩色甘薯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和技术改良参考。 2025年09期 No.48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胡佳未;陆小云;汪勇;黄科;王军伟;十字花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其生殖生物学的重要特性,对作物育种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明其分子机制(如S位点基因调控)及人工调控手段。研究表明,生物学方法(如蕾期授粉、延迟授粉、涂抹柱头分泌物、混合花粉授粉等)、化学方法(如激素处理、CO_2处理、盐水授粉法等)和物理方法(如辐射处理、电助授粉法、热辅助授粉法等)可有效克服SI障碍,其中蕾期授粉的实践应用效果最优,而盐水授粉与CO_2联合处理亦具推广潜力。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利用自交不亲和性进行杂交制种及生产应用的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析SI的分子调控网络,聚焦自交亲和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为十字花科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No.480 17-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康杰;邓鹏;孙信成;蒋万;杨连勇;陈志兵;薛鑫;刘燕;为探究转光膜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施环境及茄果类作物生产的调控效应,研究以洞庭湖区典型设施茄子为研究对象,设置覆盖普通PO膜和转光膜对比试验,结合环境因子动态监测与作物生理指标分析,系统评估转光膜对大棚温光环境及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光膜处理可提高棚内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湿度和日最低湿度,同时降低日最高光强,缓解强光胁迫;转光膜处理对株高、株幅、茎粗、叶长、叶宽以及茄子果实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茄子叶柄伸长,且显著提高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高温导致了膜脂过氧化损伤,同时激活了抗氧化保护系统。研究揭示转光膜在带来光质优化效益的同时可能引发热胁迫,因此,在洞庭湖区推广应用转光膜时需协同光质优化与热环境调控。 2025年09期 No.48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文定友;张康;陈麓峰;向东;宋浩;杨友才;穰中文;王修忠;于2024年在浏阳市沙市镇友助村开展不同施氮水平(150、180和210 kg/hm~2)和留叶数(14、16和18片)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旨在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对烤烟新品系HG2的碳氮代谢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是影响烟株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宽的主要因素,留叶数对烟株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且两因素间无显著互作效应;但施氮量与留叶数对HG2烟株的碳氮代谢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均有显著影响,其交互效应还显著影响了烟叶硝酸还原酶(NR)和淀粉酶(AMY)活性;其中,施氮180 kg/hm~2和留叶16片的处理烟株农艺性状较优,碳氮代谢正常过渡,中、上部烤后烟叶的糖碱比相对适宜,烟叶品质较优。因此,推荐施氮180 kg/hm~2和留叶16片的技术措施作为新品系HG2在浏阳烟区的氮肥用量和留叶数的参考标准。 2025年09期 No.48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