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耕作栽培

  • 谷子新品种在宁夏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李成虎;翟雪宁;王学俭;崔建荣;杨亮;

    为筛选出适宜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种植的优质谷子品种,为谷子高效栽培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10个谷子引进新品种为试材,在海原县武塬村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农艺、品质和经济性状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生物量、产量、矿质元素积累方面差异较大,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3的谷子品种分别为长生13、大金苗和赤峰谷子,建议作为主推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上述3个品种的产量位居前3,分别为352.9、297.4、283.5 kg/667m~2,长生13的单穗粒重、膳食纤维和铁含量均为最高,大金苗的株高、单穗重、秸秆重和铁含量较高,赤峰谷子的单穗重和维生素B_2含量均为最高,单穗粒重、能量、淀粉等指标值也较高;单论品质性状,张杂谷13号、陇谷2129和双谷1号表现较好,建议与主推品种搭配种植。

    2025年09期 No.480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早熟型再生稻模式的比较优势与应用综述

    戴力;刘腾飞;赵杨;方宝华;周政;胡文彬;刘烨;赵正洪;

    早熟型再生稻种植模式最早是为解决积温不足地区再生季低温减产和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双季稻种植难这2大核心矛盾而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迭代,目前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该文阐明了该模式对“稻—再—油”轮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了早熟型再生稻与传统型再生稻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综述了该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示范效果,并探讨了该模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再生稻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48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冰淇淋”彩色甘薯杂交新品种的选育

    张道微;董芳;项伟;张亚;黄艳岚;董文;巩养仓;张超凡;

    为完善彩色甘薯高效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稳定遗传、高产优质的花紫心“冰淇淋”甘薯新品种,本研究以携带IbMYB1-3紫色基因的彩色种质资源‘紫叶’为母本、以杂交亲和性良好的‘湘薯99’为父本进行定向杂交,从517株杂交子代中筛选出104份薯肉呈花紫色分层的株系材料,成功选育出‘湘妃1号’‘湘妃2号’这2个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新品种。以‘南沙一点红’为对照,通过品比试验、多点鉴定试验和生产试验,系统评价了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结果表明:‘湘妃1号’‘湘妃2号’鲜薯产量分别达27 590.4、30 269.5 kg/hm~2,较对照增产38.7%和52.2%;品质分析显示,‘湘妃1号’‘湘妃2号’的花青素含量分别为4.77、15.39 mg/100g,蒸煮后口感糯、甜,质地细腻,具板栗香味且粗纤维含量低,食味评分较对照分别提高15.5、17.5分;抗病表现为抗黑斑病和中抗薯瘟病,但易感根腐病、蔓割病和疮痂病。综上,基于IbMYB1-3基因的定向杂交可有效改良花紫心甘薯品种,新育成的‘湘妃1号’‘湘妃2号’兼具高产、优质特性,为彩色甘薯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和技术改良参考。

    2025年09期 No.48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与利用研究进展

    胡佳未;陆小云;汪勇;黄科;王军伟;

    十字花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其生殖生物学的重要特性,对作物育种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亲和性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明其分子机制(如S位点基因调控)及人工调控手段。研究表明,生物学方法(如蕾期授粉、延迟授粉、涂抹柱头分泌物、混合花粉授粉等)、化学方法(如激素处理、CO_2处理、盐水授粉法等)和物理方法(如辐射处理、电助授粉法、热辅助授粉法等)可有效克服SI障碍,其中蕾期授粉的实践应用效果最优,而盐水授粉与CO_2联合处理亦具推广潜力。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利用自交不亲和性进行杂交制种及生产应用的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解析SI的分子调控网络,聚焦自交亲和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为十字花科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No.480 17-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转光膜对洞庭湖区大棚温光环境及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康杰;邓鹏;孙信成;蒋万;杨连勇;陈志兵;薛鑫;刘燕;

    为探究转光膜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施环境及茄果类作物生产的调控效应,研究以洞庭湖区典型设施茄子为研究对象,设置覆盖普通PO膜和转光膜对比试验,结合环境因子动态监测与作物生理指标分析,系统评估转光膜对大棚温光环境及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光膜处理可提高棚内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湿度和日最低湿度,同时降低日最高光强,缓解强光胁迫;转光膜处理对株高、株幅、茎粗、叶长、叶宽以及茄子果实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茄子叶柄伸长,且显著提高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高温导致了膜脂过氧化损伤,同时激活了抗氧化保护系统。研究揭示转光膜在带来光质优化效益的同时可能引发热胁迫,因此,在洞庭湖区推广应用转光膜时需协同光质优化与热环境调控。

    2025年09期 No.48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烤烟碳氮代谢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以新品系HG2为例

    文定友;张康;陈麓峰;向东;宋浩;杨友才;穰中文;王修忠;

    于2024年在浏阳市沙市镇友助村开展不同施氮水平(150、180和210 kg/hm~2)和留叶数(14、16和18片)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旨在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对烤烟新品系HG2的碳氮代谢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是影响烟株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宽的主要因素,留叶数对烟株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且两因素间无显著互作效应;但施氮量与留叶数对HG2烟株的碳氮代谢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均有显著影响,其交互效应还显著影响了烟叶硝酸还原酶(NR)和淀粉酶(AMY)活性;其中,施氮180 kg/hm~2和留叶16片的处理烟株农艺性状较优,碳氮代谢正常过渡,中、上部烤后烟叶的糖碱比相对适宜,烟叶品质较优。因此,推荐施氮180 kg/hm~2和留叶16片的技术措施作为新品系HG2在浏阳烟区的氮肥用量和留叶数的参考标准。

    2025年09期 No.48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 水田种植草皮产生的耕作障碍与改良对策

    苏国荟;肖华翠;张亮;周萍;薛毅;盛浩;

    水田种植草皮因经济效益显著而成为城郊“非粮化”利用的典型模式,但其引发的土壤耕作障碍威胁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为深入了解水田种植草皮后土壤性质的变化,笔者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了水田种植草皮引发的耕作障碍因子主要有物理(耕层浅化、土壤压实、土壤结构整块化、土体排水不畅)、化学(土壤有机质贫瘠、养分失衡、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弱化)和生物(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低)3种类型。针对上述障碍,提出黏质土深耕旋耕、砂质土淹水配施改良剂的物理修复策略,增施生物炭与绿肥的化学改良措施,以及微生物菌剂接种与草皮—作物轮作的生物调控技术。未来需重点研发低成本耕层构建材料,建立包含渗透速率、紧实度等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并加强复耕技术的长期效应监测,为退化水田科学复垦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No.480 34-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紫云英配施有机肥模式下水稻产量和田面水质量变化特征

    罗禄生;聂梦平;向宏光;高学成;唐湘文;黄晶;

    为了探讨在稻草还田的基础上紫云英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对红壤双季稻田水稻产量和田面水质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氮磷钾(NPK)、有机肥和化肥配施(NPKM)、有机肥和紫云英配施[NPKM2(紫云英)]、紫云英和化肥配施[NPK(紫云英)]5个处理,比较了各处理间产量、经济性状、叶片SPAD值以及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普遍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NPKM2(紫云英)处理的效果最佳,年度水稻稻谷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了6.0%~43.9%;NPK(紫云英)、NPKM和NPKM2(紫云英)处理晚稻叶片的SPAD值高于CK和NPK处理,紫云英还田和有机肥增强了水稻的光合能力,且晚稻叶片的SPAD值与晚稻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施肥后20~30 d是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此时田面水铵态氮和可溶性磷升高。综合分析认为,在稻草还田的基础上,紫云英还田配施有机肥模式可提升水稻产量和光合能力,但需关注施肥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与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No.48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减氮配施生物菌肥对玉米产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

    王得宁;王一峰;周瑫;刘奕宏;王永斌;陈强;叶文斌;

    为了研究生物菌肥替代部分氮肥对玉米产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通过智能温室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氮肥(A)、80%氮肥+20%生物菌肥(B)、60%氮肥+40%生物菌肥(C)、40%氮肥+60%生物菌肥(D)、20%氮肥+80%生物菌肥(E)和100%生物菌肥(F)共7个处理,探索玉米生产中生物菌肥与氮肥的最佳配施比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C缩短了各阶段玉米生育期,使玉米上叶叶面积显著增加了22.90%,株高显著增加了14.29%,单穗重增加了156.29%。与处理A相比,处理C的整个生育期缩短了1.9 d,株高、穗位高以及茎粗分别增加了4.35%、3.04%和4.29%,穗长和单穗重分别增长31.62%和44.40%。菌肥施用量与玉米生育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棒三叶叶面积、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秃尖长、单穗重和百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生物菌肥施用量存在适宜范围,当生物菌肥替代40%氮肥时可以实现玉米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协同提高。

    2025年09期 No.48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不同生物炭对花生生长生理的影响

    曾博瑄;周霞;许晋华;彭晓英;王惠群;

    为探究不同生物炭对花生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湘花522花生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CK)和添加南荻炭(MS)、稻壳炭(RH)、竹炭(BM)及污泥炭(SS)4种生物炭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盆栽与大田试验,测定开花期、下针期和结荚期的功能叶片SPAD值、MDA含量、根系活力、株高、分枝数及大田产量。结果表明:开花期SS处理SPAD值最高(46.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花生生长过程中,SS和CK处理的SPAD值逐渐降低,其他处理则逐渐升高;SS和CK处理的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其他处理逐渐升高;所有处理的MDA含量均随花生的生长发育而逐渐上升,但RH和BM处理的增幅小于CK、MS和SS;生物炭处理的株高低于CK,分枝数高于CK;4种生物炭处理的产量均高于CK,MS处理的产量最高(365.5 kg/667m~2),比CK增产23.0%,SS处理的最低(312.6 kg/667m~2),比CK增产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情况下,花生产量与结荚期生理指标呈多项式相关性,说明生物炭的有效应用是实现花生高质量、高产量、高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综合来看,4种生物炭中,南荻炭、稻壳炭和竹炭的应用效果较好,污泥炭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差。

    2025年09期 No.48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

  • 唐古特大黄饮片趁鲜切制工艺的研究

    王思宇;张建强;蓝慧林;牛雨婷;何秋莉;赖鑫;

    为探究不同加工方式对唐古特大黄饮片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系统比较了传统切制与趁鲜切制工艺下饮片外观性状、游离蒽醌、总蒽醌、总氨基酸及总多酚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切制相比,趁鲜切制能有效减少饮片中游离蒽醌、总蒽醌、总氨基酸和总多酚的流失,且饮片外观性状较好,翘片、裂片较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切制方式下的饮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采用趁鲜切制工艺时,将新鲜唐古特大黄根茎整根60℃烘干至含水量为35%时切片,再60℃烘干为最佳切制工艺,得到的饮片综合评分最高。

    2025年09期 No.48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不同提取溶剂对蓝靛果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李国明;刘晓滢;刘小琼;李锦红;李守岭;胡永亮;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溶剂提取法,以正己烷和环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蓝靛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系统比较了2种溶剂所提取成分的类别、相对含量和数量差异,以评估不同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93%,环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8.99%;2种提取剂所得的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高于其他化合物,环己烷提取物中芳烃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己烷提取物,醇类、烷烃类、酯类、醚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正己烷提取物;环己烷提取物中烷烃类、芳烃类、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均多于正己烷提取物。总体而言,正己烷更倾向于提取酯类、烷烃类和醇类化合物,而环己烷对芳烃类、羧酸类及烯烃类化合物表现出更好的萃取效率,整体提取效果优于正己烷。

    2025年09期 No.48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猕猴桃添加形态对米酒品质的影响

    王明一;段希宇;李文佳;王锋;宋晓燕;杨红;苏小军;

    为探究猕猴桃不同添加形态对米酒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米良一号’猕猴桃和糯米为试材,分别以果块(KP)、果浆(KFP)和果汁(KFJ)3种添加形态酿造米酒,以未添加猕猴桃的原味米酒(RW)为对照,测定各处理酒样的酒精度、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抗氧化活性、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并结合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KFP处理能显著提升米酒的品质,其总糖、总还原糖、总酸、总有机酸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433.71、421.61、10.11、4.25 mg/mL;多酚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20.84和30.22 mg/100mL;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80.94%和73.64%;酒精度为0.74% vol;感官评分最高(89分);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共20种),包括4种醇类、8种酯类、2种醛酮类、2种酚类、2种萜烯类、1种烷烃类和1种其他类物质,风味丰富协调;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处理酒样综合品质排序为KFP>KFJ>KP>RW。综上,猕猴桃米酒的最佳添加形态为果浆,其成品呈浅绿色,醇厚柔和,酸甜适中,具有猕猴桃的独特香味,营养活性成分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

    2025年09期 No.48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园艺特产·畜牧水产

  • 不同低温保鲜技术对麻阳冰糖橙贮藏品质的影响

    陈文洁;刘子鹏;谭文杰;王梦豪;刘晨旭;张洺;吴晓晖;徐丰;

    为探究不同低温保鲜技术对麻阳冰糖橙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冰糖橙为试材,系统比较了常规低温保鲜(CG)、低温保鲜联合高压电场(A)、冰温保鲜(B)和冰温保鲜联合高压电场(C)4个处理在75 d贮藏期内对果色、失重率、腐烂率、硬度、风味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CG处理仅适用于短期贮藏,贮藏75 d后果色变深变红,累积失重率17.26%、累积腐烂率14%,VC含量流失39.1%,效果欠佳;(2)A、C处理在贮藏期内基本能保持果实的品质与风味,但二者在贮藏后期出现果皮褐变现象,导致商品价值下降,其作为长期方案使用时需优化参数,选择适宜的电场强度;(3)B处理为长期贮藏的最优方案,在贮藏期内能有效维持果实外观色泽,抑制失重与腐烂,保持硬度,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并稳定风味,综合表现最优;该方案有利于降低果损、延长货架期,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商品价值。

    2025年09期 No.48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鲫属鱼类线粒体D-loop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周益成;邓彬华;郑鹏;刘兰苑;陈锭娴;林胜跃;蔡国军;李强;

    鲫属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欧地区,由于其外观形态复杂多变,且存在多种倍性和繁殖方式,其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对金鱼、缩骨鲫、彭泽鲫鱼和鲫鱼4种鲫属鱼类线粒体 D-loop区进行测序,并与NCBI上已发表的鱼类相关序列进行联合对比。结果表明:鲫属鱼类mtDNA D-loop序列长度为919~959 bp,A+T平均含量65.7%,呈现A+T碱基组成偏倚性;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0.078,金鱼与缩骨鲫、彭泽鲫与方正银鲫D品系之间遗传距离最小,淇河鲫与黑鲫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5种鲫属鱼类聚为4大支系,支系Ⅰ涵盖10种中国本土鲫鱼及选育种,支系Ⅱ为3种日本鲫鱼,支系Ⅲ为白鲫,支系Ⅳ为黑鲫;支系Ⅰ又可分为A、B和C 3个姐妹支系,其中金鱼与缩骨鲫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彭泽鲫与银鲫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2025年09期 No.48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农业经济·农业信息

  • 数字金融使用对湖南省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

    杨新玉;

    基于对湖南省1 016户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T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使用对湖南省农村家庭消费规模、消费结构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数字金融使用通过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消费规模、消费结构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村家庭消费规模扩大以及消费结构优化,家庭收入是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更能帮助经济发达地区、中青年以及高资产农村家庭扩大消费规模和优化消费结构。为此,提出继续推动农村数字金融的深化发展、加快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消费金融监管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有效利用数字金融服务来促进农村家庭消费。

    2025年09期 No.480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脱钩效应研究

    刘惠良;刘红峰;尹少华;

    综合考虑农业全要素投入产出和生产全过程对2015—2023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采用基于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的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探究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脱钩状况,并提出相应策略建议,以促进农业大省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研究发现,2015—2023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碳源碳排放量增速平均值前4位依次为用电、土壤管理、灌溉、畜禽排放。湖南省农业资本存量、碳排放强度、劳动投入是农业碳排放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农业结构是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湖南省农业碳排放与资本存量、技术进步和农业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主要为弱脱钩状态,与劳动投入之间的脱钩状态主要为强负脱钩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业生产用电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优化土壤管理措施、健全农业碳排放交易机制和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技术等策略建议。

    2025年09期 No.480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湖南农业科学》征稿启事

    <正>《湖南农业科学》创刊于1971年,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星火计划促进会和湖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自创刊以来,期刊一直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报道农业重大科技进展与成果。近年来本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和行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期刊等国内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

    2025年09期 No.480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