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英;李茹;陈刚;李枝林;李国昌;李叶芳;黄兴龙;
为筛选出人参果吊果组培苗瓶内增殖和生根培养的最佳配方,以带腋芽茎段的外植体为试材,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植物激素,分析不同激素对人参果吊果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显示,MS+NAA 0.2 mg/L+6-BA 0.3 mg/L或MS+KT 1.0 mg/L+NAA 0.05 mg/L+6-BA 0.1 mg/L的培养基配方有利于人参果吊果组培苗的瓶内增殖和生根,培养30 d,增殖倍数≥3,生根率都达到100%,生根效果较佳,植株长势健壮。
2020年01期 No.41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莫志军;胡继银;莫凯迪;莫现梅;
以双牌虎爪姜茎尖为外植体,设计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激素含量相同,但大量元素含量不同的3种培养基(即1/2MS、MS和N6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快繁研究。结果表明:双牌虎爪姜的快繁最佳培养基为N6+6-BA 2.5 mg/L+NAA 0.1 mg/L,培养时间以28 d左右为佳,增殖倍数高达5.75。
2020年01期 No.412 5-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张成霞;韦庆翠;徐秀琴;杨文彪;李小荣;刘建军;杭丽玥;张衡锋;
为探索长江流域里下河地区黑果腺肋花楸种植的可行性,在泰州地区开展了黑果腺肋花楸引种栽培试验,对其形态学特性、物候期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观测鉴定,并测定其果实化学成份含量。经过连续3 a的观察,泰州地区黑果腺肋花楸展叶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为盛花期,花期20 d左右。4月下旬结果,8月上旬成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落叶。从发芽至叶落大约需180 d,从结果至果熟大约需100 d。黑果腺肋花楸干径、树高、冠幅、坐果率等逐年增加,3 a平均单果重达1.4 g、果实原花青素含量215 mg/g,维生素C含量为155.9 μg/g。黑果腺肋花楸在泰州地区生长适应性好,植株长势较好,适宜在长江流域里下河地区推广种植。
2020年01期 No.41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蒋军;王明;蒋小军;罗子琪;周舰;柏长青;林娟;
以中早39和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半固态直播方式对直播早稻的秧苗素质、产量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半固态播种秧苗株高、总根数、茎基宽和茎重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白根数则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叶面积则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加,两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半固态播种方式对生育期影响较小;两品种在相同的播期下半固态直播方式产量显著高于翻耕直播,中早39和陆两优996在化肥-半固态的播期Ⅱ(3月23日)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为9.47和8.03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早稻直播在保证时间安全的情况下,播期可以适当推迟;半固态播种方式可以提高直播产量。
2020年01期 No.412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沈关新;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秧苗素质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灌浆期水稻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为水稻高产群体构建及水稻高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秧苗素质的变化呈先增后降趋势,以播种量中等偏下的水稻产量最高;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重量皆随秧苗素质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中等及偏好的秧苗素质(播种量600~900 kg/hm~2)有利于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当增加水稻群体,保持较高的冠层湿度,并提升冠层下层温度,可有效促进水稻有效穗数的增加和水稻增产。
2020年01期 No.412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王灿;屈用函;张雪廷;袁恩平;王绍祥;李云;赵水灵;
为探究茶渣育苗基质中施加不同量壳聚糖对辣椒、番茄穴盘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以经粉碎、淋洗充分腐熟的茶渣为主要基底材料,与蛭石、珍珠岩、发酵鸡粪按4∶3∶2∶1体积比配成育苗基质,设4个不同添加量壳聚糖处理,测定辣椒、番茄幼苗生长质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并计算出苗率、G值和壮苗指数。结果表明:在该复合基质中随壳聚糖施用量增加,幼苗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添加量为8 g/L时,辣椒、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60%和39.00%。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适量添加壳聚糖可促进辣椒、番茄幼苗生长,以8 g/L添加量育苗效果最佳。
2020年01期 No.412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闫百莹;孙跃春;谢秀芳;张德伟;王广成;王鹏;
试验研究了深松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容重的变化,分析了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以期为生产中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常规耕作(T1,即CK)、深松(T2)、深松+有机肥(T3)3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T3在拔节期0~10 cm、10~20 cm土层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3和0.66个百分点;T3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其中灌浆期10~20 cm土层T3比对照降低了10.24%;T3根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8.72%、69.02%和28.79%,差异显著;T3株高比对照提高了2.11%,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玉米栽培实践中深松配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促进玉米生长、产量提高的效果优于深松和常规耕作。
2020年01期 No.41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谭美;刘文;戴美玲;江涛;何伟豪;向铁军;
以菜粕为材料,设计7个不同物料配比的菜粕堆肥处理,经过10 d发酵,比较不同处理发酵气味、温度、水分、电导率和发芽指数,从而筛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菜粕发酵物料配比。结果表明:菜粕+氧化镁+工艺废水+除臭菌剂的处理发酵气味最淡,堆肥品质良好,GI值达到100 %,菜粕+竹屑+氧化镁+工艺废水+低温发酵菌剂的处理发酵气味次之,堆肥品质较好,GI值达到80 %,菜粕+有机辅料+氧化镁+工艺废水+低温发酵菌剂的处理发酵气味最浓,堆肥品质较差,GI值仅43.82 %。因此,以MgO作为氧化剂,工艺废水作为堆肥水分调节用水,除臭菌剂作为发酵菌剂和竹屑作为辅料的物料配比最有利于改善菜粕堆肥气味,加快堆肥腐熟,提高堆肥品质。
2020年01期 No.41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张碧波;王贤芳;冉启洋;蒋俊;陈剑;李晶;
为筛选适宜于五氯酚(PCP)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以莎草、小飞蓬、垂柳等9种植物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模拟PCP污染环境,进行单种和组合种植试验,以植物的生物量、植株中PCP含量、土壤中PCP含量下降百分比等为指标,研究9种不同植物及其8种组合对PCP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同时,还研究了土壤pH值对PCP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植物的生物量来分析,垂柳的地上部产量最高,种植6个月后鲜重达15.01 kg,干重达4.62 kg;其次是小飞蓬,鲜重13.79 kg,干重4.95 kg;从植株吸收PCP的量来分析,单种时,三叶草、小飞蓬中的PCP含量分别为2.09、2.92 mg/kg,显著高于其他单种植物;植物组合中小飞蓬+苜蓿的PCP含量为2.87 mg/kg,极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组合;从植物对PCP的富集和转移来分析,小飞蓬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大,分别为0.22和0.93,显著高于其他植物;从土壤PCP含量下降情况来分析,单种处理中苜蓿和小飞蓬的土壤PCP含量下降百分比最大,分别为53.12 %和56.14 %;2种植物组合中小飞蓬+三叶草、小飞蓬+苜蓿的土壤PCP含量下降百分比最大,分别56.73 %、58.08 %;3种植物组合中垂柳+小飞蓬+苜蓿PCP含量下降百分比最大,为59.34 %,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及植物组合;土壤pH值为7.0时,植物对PCP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佳。
2020年01期 No.412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张雄一;王盈丽;董贤斌;庄大春;
为探讨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武陵山区慈利县为研究区,基于2006—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根据单一土地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对县域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分别从县域尺度和乡镇尺度分析了慈利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慈利县土地利用变化呈"三增四减"的态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多,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2006—2016年慈利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0.25亿元,其中美学景观提供价值量减少最多;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江垭镇变化最明显,其他乡镇变化相对较小。
2020年01期 No.412 39-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 刘冲;邢锦城;魏福友;刘永;董静;赵宝泉;朱小梅;洪立洲;
为明确黄河故道地区绿肥种植及翻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在江苏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种植蚕豆、苕子和黑麦草并在下季翻压,研究绿肥翻田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以及土壤脲酶、LAP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因翻压后植物残体经腐烂分解而改善了土壤耕层的物理结构,3种绿肥使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以蚕豆和黑麦草效果较显著。(2)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苕子、蚕豆、黑麦草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3.8%、25.7%和17.1%,养分指标提高幅度高低次序分别为全氮>全磷>全钾。(3)土壤脲酶、LAP酶活性均显著提高,LAP酶活性提高幅度大于脲酶活性。其中,黑麦草翻压提高土壤LAP酶活性的幅度最大,达52.5%。由此可见,在黄河故道地区种植绿肥并翻压可显著改善当地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容重,提高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上升,土壤脲酶、LAP酶活性显著提高。绿肥中以蚕豆和黑麦草的效果较显著。
2020年01期 No.41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刘文;江涛;卢盛杰;何伟豪;向铁军;
为掌握柑橘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纽荷尔脐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3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进行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柑橘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纽荷尔脐橙产量,较常规施肥和施用化肥分别增产6.8%和11.9%,施柑橘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增加纽荷尔脐橙果实的VC含量、固酸百分比,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使果实的酸甜度适宜,风味更佳,从而提高果实品质。
2020年01期 No.412 49-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于晓伟;周迎芳;董彦飞;
以赤峰地区苦菜为原料,采用碱性过氧化氢酶解法提取了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苦菜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详细研究了过氧化氢浓度、pH值、反应时间以及料液比对苦菜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菜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氧化氢浓度25%、pH值10.1、料液比1∶54(g/mL)、反应时间1.5 h,提取率5.61%±0.03%。
2020年01期 No.412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 刘淑娟;何郁菲;
为分析嫩栗香型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测定了6种嫩栗香型茶叶的香气成分,并对6个茶样的共有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嫩栗香型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建立了嫩栗香茶叶的香气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嫩栗香茶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4种,分别是δ-杜松烯、α-法尼烯、α-摩勒烯、β-芳樟醇、橙花叔醇、α-萜品醇、橄榄醇、橙花醇、顺-己酸-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二甲基戊酸甲酯、己酸己酯、丙烯酸丁酯和二甲硫,通过构建的香气评价模型计算各茶叶样品得分,其判断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
2020年01期 No.412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杨翠凤;滕峥;吴明恩;侯宪斌;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西番莲果皮资源,以西番莲果皮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波提取时间对西番莲皮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5的条件下超声波提取33 min,西番莲果皮黄酮提取率最高,为1.321%。
2020年01期 No.41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王柱石;朱海滨;饶骏晨;杨义;郑武;张琪龙;孟韦名;叶贤文;
以K326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添加香料植物墨红玫瑰对烘烤不同阶段烟叶表面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叶烘烤过程中添加墨红玫瑰可以增加烘烤中后期烟叶表面酮类、醇类、烃类物质含量及化合物总量;另外,烟叶表面化合物中未发现墨红玫瑰所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在烘烤调香的中后期及烤后的烟叶中,墨红玫瑰与烟叶原料中均含有的物质如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烘烤。
2020年01期 No.412 7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江祥伟;李宏光;李井军;王俊生;陆超;段金康;李迪秦;陈俊;
以SPAD值作为烟叶成熟采收的依据,研究了新型密集式烤房对烟叶等级、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密集式烤房相比,新型密集式烤房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的上等烟和上中等烟比例分别提高了9.9%~26.7%和3.3%~13.4%;烟叶外观质量指标评价权重得分提高5.3%~7.4%,感官质量指标评价权重得分提高4.0%~7.0%;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均有所增加,总氮和氯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协调性趋好。
2020年01期 No.412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钱炬炬;刘小燕;刘贝;刘英;邓文;李红;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生产力,又可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为此,选定湖南省稻虾宜养面积最大的南县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与当地发展较普遍的稻-油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产值达8.181万元/hm~2,较稻-油轮作模式增加产值173%。同时提出了加快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发展、促进南县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0年01期 No.41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胡皓;黄仁志;艾均文;黄大金;李一平;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提出"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提出"1个家庭2个主要劳动力,管理桑园20亩,年收入20万元",并在湖南省进行推广,采取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交流、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判等方法,对该模式的内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等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对新时期蚕桑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2020年01期 No.41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朱湖英;王慧琴;
湘西自治州的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振兴能改善当地经济情况,而不同产业融合是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当地两大重要产业,如何提升农业增加值和实现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构建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动力模型,分析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动力因素和阻碍因素,发现农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同步、地理位置差和交通不优越、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创新少和技术水平低阻碍两个产业融合,为此,提出加强产业融合的成本收益分析、扩大产业融资途径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行业组织合作等举措,以促进湘西自治州的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2020年01期 No.412 97-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吉则尔夫;郑祥江;
农村"插花式"贫困是指国家或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域之外经济相对落后而又零星分布的贫困乡村或农户,其贫困现状凸显,是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绵阳市有贫困人口的8个县市区做了调研,基于农村产业扶贫角度,重点对"插花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持资金项目分配、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插花式"贫困地区存在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和群众内生产力不足等现象,提出了强化产业扶贫硬件支撑、科学规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因村因户分类施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一系列促进"插花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2020年01期 No.41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邓文;谭杰扬;王剑;祝琪雅;刘英;刘贝;肖景峰;
在调研20个县(市、区)285户农户的基础上,对湖南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三一工程"2018年双季优质超级稻、一季超级稻+再生稻模式进行了经济评价。结果表明,2种主要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对各模式生产纯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稻谷价格;农户生产意愿与纯收入满意度密切相关。提出了各模式重点推广的主栽品种和提高稻谷价格等建议。
2020年01期 No.412 108-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